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这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蕴藏机遇的转折点。 全国约3200万户家庭持有两套及以上住房,占城镇家庭总数的11.7%,他们大多经历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2005-2015年,房价年均涨幅超过15%),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为了保障家庭资产安全并实现增值,这些家庭必须做好两项关键准备:精细化的税务规划和灵活的资产流动性管理。
首先,房产税的全面实施是摆在多套房家庭面前的首要挑战。2024年底,财政部发布的《房地产税改革方案》已将27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家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将按照评估价值的0.7?%缴纳年度房产税(2025年9月全面实施)。以北京为例,一套价值800万的非首套住房,每年房产税支出可能高达5.6万至9.6万元。 面对这一现实,家庭应立即评估每套房产的持有成本与收益比,果断调整房产结构,及时处置税负高、收益率低的房产。 值得庆幸的是,“满五年唯一住房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依然有效,因此,优先处置持有时间较短、非唯一住房的物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并从数据中我们也可窥探一二: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二手房交易中,“满五唯一”住房交易量占比高达67.3%,较2024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这充分印证了市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敏感性。
展开剩余63%其次,租金收益率的持续下滑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挑战。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租金收益率已从2015年的3.5%跌至2025年的1.9%,部分热点城市核心区域甚至低至1.2%。 而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达2.35%,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国债收益率稳定在3.2%左右。 这清晰地表明,单纯依靠房产租赁收益已不再是稳妥的投资策略,多套房家庭必须正视这一差距,积极分散资产配置,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资产流动性是多套房家庭的另一项核心准备。房地产投资的固有缺陷在于流动性差、变现周期长。2025年,全国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已延长至178天,比2020年增加了63天。 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高的背景下,家庭应保持至少35%的资产为高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突发事件并抓住投资良机。 建议适时变现部分非核心资产,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国债、ETF、REITs等多元化投资工具。 事实上,2025年一季度已有超过12万户多套房家庭进行了房产结构调整,平均每户释放流动资金386万元,其中73%投入国债及固收类产品,取得了高于单纯持有房产的综合收益(平均4.3%)。
城市选择和政策机遇也需纳入多套房家庭的资产调整策略。2025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未来五年,27个城市人口净流入超过50万,这些城市房产市场相对活跃;而46个城市面临人口净流出。 因此,应优先保留位于人口净流入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 此外,83个城市已出台人才引进住房补贴政策,这将刺激相关区域的房产需求,为二手房市场注入活力。
最后,养老地产成为多套房家庭资产配置的新选择。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对养老型住宅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气候宜人、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海南、云南、四川),养老地产的成交量和价格涨幅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将部分资产布局于此,既能满足未来的自住需求,又能兼顾投资增值。
总而言之,在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下,单纯依靠持有房产升值已成为过去时。多套房家庭必须积极适应变化,做好税务规划和流动性管理,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才能在新形势下保障家庭资产安全并获得稳健的收益。 房产投资,不再是简单的“买入即获利”,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策略的长期博弈。
"
发布于:四川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