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占GDP的28%左右,要把它当作和制造业一样重要的实体经济,到2040年力争占GDP的40%,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11月23日,第十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行。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作主旨演讲。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的增长极】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创新型服务密集的产业,它消耗的资源、资金和蓝领劳动力不多,符合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自带光环,它是GDP的增长极,独角兽的增长极,服务贸易的增长极,制造品效益的增长极,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极。所以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五五期间的发展。”黄奇帆说。
1950年美国的GDP是4,300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只占10%。去年,美国的GDP是29万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70倍,而生产性服务业占到GDP的48%,增长了300多倍。欧盟也一样,现在的GDP约是18万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占40%。中国也一样,根据内部测算数据,1980年的GDP为2000多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占10%左右,到了去年GDP涨了90倍,差不多是18万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28%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独角兽的增长极。各种高科技的独角兽,不仅是在科研创新和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过程中成长,在资本市场中最大市值的往往是发展成为恐龙级别独角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美国现在股票市场为70万亿美元,大约30%和独角兽科技企业有关。其中,英伟达、微软、苹果、特斯拉等7个恐龙级独角兽,本身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强者,比如苹果每年生产2亿个手机,一年的股票市值效应达到3万亿美元,但在苹果的体系里没有一个蓝领工人,所有手机制造都委托给富士康或其他代工企业制造。这些大的独角兽往往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掌控者。
各种制造业的产品,不管是终端还是装备,其高附加值一定嵌入了生产性服务业。一个手机能卖7000元,里边的上千个小零件最多值3000元,那些看不见的专利、服务和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镶嵌在硬件里,形成了三四千元的高附加值。
【2040年以前,中国制造业比重不宜低于25%】
“这些年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它的每个类别都有一些缺陷,有待提升。”黄奇帆说。
比如,目前“从0到1”的原始创新投入占每年研发经费总量的7%,而G20国家都在20%左右。“从1到100”阶段转化率不够,科研成果的转化者并不享有专利许可收益。而美国出台拜杜法案后,逐渐形成了行业惯例,成果转化者也可以参与专利许可收益分配。“从100到100万”阶段,也就是独角兽的生存环节,投早、投小、投长和投硬科技的还是太少,只占我们各种基金总量的30%。
物流配送方面的短板更加明显。现在物流运行的成本占GDP的14%,欧美占7%-8%,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占10%。“如果能把这一成本降低到跟东南亚一样的水平,我们的工商企业可增加7万亿元的毛利。”
绿色低碳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占比全球的30%,但我们消耗的重要矿产资源占全球年产量的50%,单位能耗比全球单位能耗的平均值高50%。
数字化服务方面,最近20年比较充分地发展了消费互联网,但对产业互联网着力不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为重心。“2040年以前,中国的制造业比重不宜低于25%。曾经,我们的制造业在10年时间从40%降到了27%,就有点脱实就虚。”
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