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就钢铁长城,捍卫家国尊严;八十年后,我们怀敬畏之心,重踏那烽火连天的故土。贵州,这片曾输送七十万热血儿女奔赴抗日前线的英雄之地,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不屈的抗争与壮烈的史诗。
即日起,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网推出《贵州抗战印记》专栏,以历史为墨,勾勒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英勇篇章,让沉寂的遗址重焕生机,让青春的心灵与先辈的英魂共鸣,共同追寻那贵州大地上永不磨灭的抗战印记。
第一期:贵阳纪念塔
贵阳人管这里叫“纪念塔”,但地图上找不到塔的踪影。25条公交线路在此交汇,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穿过十字路口,却不知脚下埋着一段被拆解的忠魂密码。
纪念塔原位于中正路(今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及青云南路的交叉路口,是贵阳一个人尽皆知的地名,更是贵州抗日名胜中的标志性建筑,纪念塔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展开剩余65%部分知情人回忆的纪念塔样式
1937年8月后,第102师以哀兵必胜的信念,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苏州河战斗)、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砀山战斗)、武汉保卫战、四次长沙会战(新墙河战斗),伤亡极其惨重,前后累计牺牲约12000人,铸就了悲壮的贵州军人之魂。
为告慰烈士英灵,不忘日寇罪行,牢记先烈英雄事迹,第102师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并决定建立一座纪念塔。
纪念塔于1940年底动土,次年5月落成。塔高10.2米,象征一〇二师,塔呈三角棱形,上尖下大,用巨型白绵石砌成塔形,象征着一把锐利的刺刀直刺敌寇胸膛。塔身正面刻有碑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款“师长柏辉章题”。其它三面刻102师阵亡将士姓名、年龄、籍贯、职务、军衔等。
塔基为正方形,边长2米,高1米左右,嵌刻铭文,记叙建塔的原委,并刻有一〇二师各部主要作战事迹和阵亡将士名单。
纪念塔模型图
阵亡将士纪念塔的铭文是贵州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先生手笔。铭文最后两句是“日可例兮海可填,血肉拼与纲周旋。丹心耿耿昭日月,千年无名何须金石镌。”
这座宏伟的石塔,是一部贵州籍官兵用血肉写成的历史,更是一座铭刻着贵州人民抗日精神的丰碑。
1952年,因城市建设需要,纪念塔被拆除,但“纪念塔”作为地名保留至今。
如今,这里已是贵阳的繁华路段,但历史的印记并未消失。公交站名、小学校名、奶茶店招牌……贵阳人把“纪念塔”三个字已种进生活里。
策划:邓希容
海报设计:陈威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
编辑:吴艺舟
审核:吴亚鹏
发布于:贵州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